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深夜男女无套内射,日本特黄特色AAA大片免费

全部

總結歷史經驗匯聚智慧力量奮力建設更高水平富強濱州

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作者:

2022-02-17 08:39:02

總結歷史經驗 匯聚智慧力量 奮力建設更高水平富強濱州

——寫在中國共產黨濱州市第十次代表大會召開之際

濱州日報/濱州網記者李偉偉

春回大地,萬物始新。

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季節里,我們迎來了中國共產黨濱州市第十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市第十次黨代會,是在建設更高水平富強濱州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事關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事關濱州未來長遠發展。

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回望發展成就,將讓我們更加堅定發展信心;總結歷史經驗,將讓我們更加明晰奮斗目標;確定發展大計,將讓濱州高質量發展更加行穩致遠。

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濱州市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團結帶領全市廣大干部群眾,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富強濱州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尤其在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21年,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深化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建設,深入實施“83”工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高質量發展呈現戰略性、突破性、引領性變化,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向人民交上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的滿意答卷

五年風雨兼程,不忘為民初心;五年砥礪前行,令人鼓舞奮進。五年來,全市上下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轉型中增長、在挑戰中奮進、在發展中蛻變,向人民交上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的滿意答卷。

時間是奮進者前行的刻度。這是一份實干鑄就的成績清單。

這五年,濱州主要經濟和民生指標趨穩向好走強,特別是GDP、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技改投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增速位次,分別由2017年的全省第17位、12位、14位、13位、13位,上升到2021年的全省第8位、6位、4位、4位、6位,在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中連續爭先進位。2021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2872.11億元,增長8.3%,五年平均增長5.0%。

這五年,濱州轉方式、調結構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條主線貫穿始終。產業結構完成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轉變,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17年的9.98:45.89:44.13調整為2021年的9.7:42.2:48.1。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上升到46.8%,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首要力量。

這五年,濱州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大,發展動能持續增強。2021年全市完成投資同比增長15.3%,五年平均增長11.5%,持續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技術改造升級引領工業投資增長,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9.3%(比2017年加快10.4個百分點),拉動工業投資增長17.9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9.7%。

這五年,濱州捧出的“民生賬本”更厚、含金量更足,發展成果惠及百姓。2021年濱州市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1566元、20539元,比2017年增長26.3%、37.8%,農村居民收入增幅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02,比2017年縮小0.19。

風云激蕩中挺立潮頭,勇毅篤行中寫就華章。過去五年,濱州打破“思維定勢”,破除“自甘落后”,凝聚“追夢力量”,形成強大的發展合力,向更高水平富強濱州邁進。

走出濱州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構筑起現代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

駿馬自知前程遠,無須揚鞭自奮蹄。這五年,注定值得銘記,我市聚焦“雙型”城市建設、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課題,走出了濱州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新動能培育靠什么?創新無疑是源頭活水,更是“第一動力”。濱州堅持深化“雙型”城市建設,打造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要素順暢流通、創新資源高效配置的優良生態。

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作為國際化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搭建起全要素、普惠式的科創服務體系,成為濱州趕超跨越的“最強跳板”、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魏橋國科研究院引領科學家、實業家、金融家“握指成拳”,實現創新鏈、產業鏈、投資鏈“三鏈”耦合,締造了“技術創新+產業轉化+金融支持”的全產業鏈創新模式。濱州理工學院加速建設,職業院校專業產業匹配度達75%以上,成為省部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試點城市。超高精細光刻膠、鋁基復材、彈性應變傳感器、激光選通成像等“中科系”國字號科研成果批量轉化、落地試產。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五年來,全市堅持新發展理念為統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發展動力從要素拉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工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突破萬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3.36%,列全省第1位;綜合創新水平指數上升位次列全省第1位;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速列全省第1位。工業利潤總額列全省第1位,增速列全省第2位。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提高幅度列全省第2位。規上工業營收穩居全省“三甲”。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五年平均增速3.8%,保持平穩增長態勢。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9090.3億元,其中,年營業收入超過50億元的企業達到43家,比2017年增加16家。

全市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引進大項目,發展新項目,培育產業集群,打造全產業鏈條,新的增長點成為工業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2021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8.03%,占全部規上工業的比重達到41.99%,比2017年提高14.68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1%,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全部規上工業的比重達到17.4%,比2017年提高12.9個百分點。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輕量化鋁)、高端鋁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高端稀土特鋼新材料保障基地、國家糧油創新發展示范基地等成型起勢,構筑起現代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

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和深度改變著濱州的面貌。答案,悄然寫在每一位濱州人奮斗的腳步上。

改革開放激發濱州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釋放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力量

機遇,稍縱即逝;超越,時不我待。五年來,濱州堅持一以貫之改革開放,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改革開放激發了濱州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釋放高質量發展澎湃力量。

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關頭勇者勝。五年來,我市聚焦阻礙發展的系統性、結構性、根本性問題,深入推進突破性改革。

國企改革提速推進,建立“融投管退”資本運作模式,有效整合市級經營性資產,推動資源優化整合,市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突破千億元。

開發區改革瘦身強體,經濟建設主戰場作用逐漸顯現。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連續兩年進入全省開發區第一方陣,規劃建設了黃河科技產業園、黃河高端裝備產業園等7個專業化園區,已有總投資超300億元的180余個項目落戶。

開展智慧城市運營改革,建設全國首家地市級智慧城市指揮運營中心,全科大網格、應急指揮調度、智慧環保、“兩客一危”監管、數字城管5個系統入駐并實現“實戰實用”。

人才“凈流入”結構持續優化。我市持續實施“三進”工程,舉辦濱州“人才節”,人才“凈流入”態勢持續鞏固。

瞄準國際國內產業鏈、供應鏈調整融合方向,我市打造一批對外開放的多元化、高能級平臺,更大力度地突破“雙招雙引”和“外資外貿”。我市外貿進出口突破千億,連續五年獲評“全國外貿百強市”。

營商環境好,則市場活力足;營商環境優,則發展后勁強。五年來,我市堅定不移優化營商環境,更加有力地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接續召開企業家大會、舉辦“濱州企業日”活動,推進要素配置市場化,完善“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深化“畝產效益”改革,市場主體活躍度達75%,“濱周到”服務品牌進一步叫響。

過去的五年,我市堅定不移地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統領,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更深層次挺進、向更高境界邁進,匯聚起現代化富強濱州建設的澎湃力量。

百姓的許多“小目標”變成現實,奏響了民生品質的新樂章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五年來,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緊盯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教育、養老、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持續發力,百姓的許多“小目標”變成現實,奏響了民生品質的新樂章。

我市聚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實施擴消費促發展策略,全市居民、政府收入與經濟發展相適配,人民更多享有發展紅利,隨著收入的穩定增長,消費的規模、結構和品質提質升級。

財政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不斷加大,2021年濱州市地方財政支出達到478.17億元,5年平均增速8.5%。教育、科學技術、衛生健康等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證,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柴米油鹽醬醋茶,衣食住行教醫保。保障和改善民生事無巨細,一枝一葉總關情,一點一滴見初心。

聚焦人民期盼,我市推動“兜底民生”向“品質民生”轉變,解決了一系列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難題,百姓的許多“小目標”變成現實,奏響了民生幸福的新樂章。

2017年以來,我市累計實現民生支出1578億元,年均增長7.5%;城鎮就業完成率近2年連續位居全省第1位;社保、醫保、低保水平全部跨入全省第一方陣。

五年來,全市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保持較快增長。2021年,濱州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74元,五年年均增長7.4%。

如今,無論是漫步在城市公園,切身感受新濱州的美麗畫卷,還是行走在一個又一個“美麗鄉村”,親身體驗房前屋后鳥語花香,人們都無時無刻不感知濱州五年來城鄉面貌的日新月異。

我市實施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通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復審,全省唯一入選“2020年度各省份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智者智城志在濱州”城市品牌內涵持續豐富,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脫貧攻堅工作穩居全省第一方陣,農村廢舊房屋殘垣斷壁“清零行動”、糧食收購政府信用保證基金等經驗全國推廣。“全科大網格”實現全覆蓋,獲評首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

過去的五年里,濱州把人民的期待變成行動的動力,讓人民的希望變成生活的現實,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高。

黨旗高高飄揚,指引方向、凝聚力量;廣大黨員勇于擔當,攻堅能力持續增強

時序更替,萬物維新。五年彈指一揮間,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濱州在尋求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穩、乘風破浪,發生的巨變數不勝數: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民生工程碩果累累,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在全市人民攜手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中,始終有一面旗幟指引著方向、凝聚著力量、鼓舞著士氣,那就是高高飄揚的黨旗。

五年來,在市委強有力的領導下,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牢記初心使命、強化擔當作為,構筑起一座座堅強的戰斗堡壘,樹立起一面面高揚的黨員旗幟,鐫刻出我市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堅實足跡。

回首過去五年,濱州強勁發展勢頭的背后,是干部群眾團結一心、擔當作為、奮力拼搏的結果,是濱州黨建工作把準方向、凝心聚力迸發出的磅礴力量。

全市上下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捍衛“兩個確立”,以實際行動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推進黨委主體責任、紀委監督責任、黨委書記第一責任、班子成員“一崗雙責”的“四責協同”機制建設。

管黨治黨,重在基層。五年來,我市夯實基層基礎,實施“清零·倍增”計劃、基層干部“安心工程”,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萬元村達到80%以上,鄉鎮工作人員平均收入高于縣直同職級14.47%。

我市倡樹重實踐實干實績選人用人導向,深入開展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健全考核激勵機制,塑成濱州干部“善謀、善作、善成”的復合素質標識。

馳而不息正風肅紀,持續凈化政治生態,我市以抓鐵有痕的決心、踏石留印的韌勁,深化作風攻堅提升行動,嚴查各類腐敗問題,九屆市委巡察實現全覆蓋,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持續鞏固發展。

時代召喚使命,黨旗凝聚人心。支持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市法院、市檢察院依法履職,發揮統一戰線政治優勢和群團組織政治作用,推動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凝聚起建設富強濱州的強大合力。

發出更高水平發展動員令,奮力建設更高水平富強濱州

歷史的畫卷,總是在砥礪前行中鋪展;時代的華章,總是在新的奮斗中書寫。在這個繼往開來的歷史節點,我們迎來了中國共產黨濱州市第十次代表大會。

開好黨代會,是踐行“兩個維護”的試金石、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風向標、是更高水平發展的動員令。開好黨代會,將進一步提高廣大黨員干部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濱州落地見效,以實際行動捍衛“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開好黨代會,將進一步樹立以黨建統領一切工作的鮮明導向,堅持從工作中找問題、黨建上找原因、改革中找辦法,選出好干部、配出好班子、形成好氣象,引領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開好黨代會,將進一步動員廣大黨員干部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以創新為引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建設更高水平富強濱州。

我市將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抓落實、促發展,奮力建設更高水平富強濱州。將開展“山東走在前,濱州怎么辦”解放思想大討論和“在濱州、知濱州、愛濱州、建濱州”主題實踐活動,培養黨員干部“嚴真細實快”的工作作風,匯聚強大奮進力量,推動發展品質更高、科創品質更強、開放品質更活、服務品質更優、文化品質更好、環境品質更美、民生品質更實、平安品質更穩,干出“更高水平”的狀態、干出“民富市強”的樣子、干出“走在前”的擔當。

站在新起點,奮進新征程。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深切感受到廣大干部的信心、決心和激情。全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將砥礪奮進,以實干立身、拿實績說話、以結果論英雄,奮力開創更高水平富強濱州建設的嶄新局面。

行程萬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脈相承。濱州人民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創造更加燦爛的明天!

[責任編輯:楊凡、卜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