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7日訊 4月27日,濱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濱州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白皮書(2024)》,濱州中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李向陽出席發布會并通報工作情況,濱州中院民三庭庭長鄭乃群回答記者提問。
鄭乃群介紹,濱州作為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有30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有4件地理標志產品和38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做好本土特色風物保護是一項十分迫切也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早在2022年,濱州中院就啟動了“守一堂”非遺司法保護工程,創新“法治+非遺”工作機制,構建“非遺”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為濱州“文化品質更好”貢獻司法智慧和力量。
在本土特色風物保護方面,濱州中院堅持府院聯動形成傳統文化保護合力。建立“法商+”知識產權維權平臺。聯合工商聯組織135家商會與87家律師事務所簽訂《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聘請125名專業律師作為知識產權糾紛特聘調解員,為“非遺”產業鏈企業和涉地理標志產品糾紛提供系統、專業的知識產權法律服務。
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豐富傳統文化保護方法。一方面,集中開展圓桌訪談活動。拍攝傳統文化保護普法短視頻,鼓勵傳承人綜合運用版權登記、商標注冊、專利申請等方式,保護好自己的知識產權。另一方面,集中開展送法進工坊活動。針對手工藝人法律保護意識不強的問題,走進工坊,通過跟隨制作全流程,主動去發現在手藝傳承過程中,能夠給予的具體保護,真正做到“一坊一案、一坊一策”,實現從回答問題到主動發現問題、主動解決問題的轉變。
堅持“非遺+”的工作思路拓寬傳統文化保護路徑。確定“非遺+商會”“非遺+地理標志”和“非遺+文創產品”三條工作主線,為非遺司法保護提供“抓手”。同時,助推沾化冬棗、陽信鴨梨等地理標志產品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實施商標戰略,鼓勵有條件的商家在證明商標或集體商標的基礎上,推出自主品牌,形成母子品牌協同發展的模式,放大地理標志產品的經濟價值,在把產品推出去的同時也把文化傳播出去,帶動一方特色經濟發展。